
歼-11D战斗机的昙花一现:一款生不逢时的空中利刃金来源
关于中国空军歼-11D战斗机的传闻并非毫无根据。早在2015年,国际知名军事杂志《汉和防务评论》就曾报道,中国正在研发一款基于歼-11B改进的新型战斗机。同年4月29日,网络上首次曝光了一架编号为D1101的歼-11D原型机成功首飞的照片,这被外界视为中国可能大规模列装该型号的重要信号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自2016年起,这款战机就像人间蒸发一般,再也没有任何试飞消息传出。如今,在中国空军已装备数百架隐身战机、甚至第六代战机都已试飞成功的背景下,歼-11D项目显然早已被束之高阁。
为何试飞成功却未能服役?
既然歼-11D已经完成原型机制造并成功首飞,为何最终未能列装部队?问题并非出在性能上。对比2016年开始服役的歼-16战机(其原型机于2011年首飞),歼-11D在空战能力上毫不逊色。真正制约其发展的,是尴尬的出生时间。
展开剩余75%试想,如果歼-11D能在2010年前后问世,很可能会获得一定数量的订单。但到2015年时,中国空军的装备体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——被誉为三剑客的歼-10C、歼-16和歼-20均在2017年前后进入量产阶段。与这些成熟机型相比,歼-11D的定位显得尤为尴尬:
- 相比多功能战机歼-16金来源,虽然两者制空能力相当,但歼-16还具备强大的对地、对海打击能力;
- 作为空优战机,又面临歼-10C和隐身战机歼-20的双重挤压。特别是歼-20的快速成熟,直接终结了重型空优战机的装备需求。
备胎的宿命:歼-11D的研发逻辑
既然最终未能列装,当初为何还要研发?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空军的双保险策略。歼-11D本质上是基于成熟歼-11B平台的升级版,换装了与歼-16同级的雷达航电系统,研发难度和风险都更低。如果歼-16或歼-20项目出现重大延迟,歼-11D就能立即顶上空缺。这种备胎定位,在军工研发中其实相当常见。
产能与成本的现实考量
2015年前后,沈飞的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转:既要量产歼-15舰载机及其电子战型号,又要全力生产歼-16。在这种情况下,定位模糊的歼-11D自然难以获得生产资源。值得注意的是,同年中国却从俄罗斯引进了24架苏-35战机,这看似矛盾的决定其实充满智慧:
- 苏-35能立即形成战斗力,填补三剑客量产前的战力空窗期;
- 如果选择自产歼-11D,从试飞到量产至少需要5年时间,无法满足应急需求;
- 小批量生产歼-11D的边际成本过高,不如直接外购划算。
凤凰涅槃:歼-11BG的华丽转身
虽然歼-11D项目终止,但其技术血脉却在歼-11BG上得到延续。这款歼-11B的深度改型装备了先进航电系统,空战性能甚至超越苏-35。考虑到中国空军现役300余架歼-11B,通过升级改造提升战力,远比新建生产线更经济高效。可以说,歼-11BG用另一种方式,实现了歼-11D未竟的使命。
这款被称为中国版苏-35的四代半战机,虽然最终未能翱翔蓝天,但其研发历程折射出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务实策略:既要保持技术前瞻性,又要兼顾现实需求金来源,在创新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元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